內容來自hexun新聞

毒膠囊源於企業集體道德失守

上周由明膠引發的話題在迅速發酵,果凍、老酸奶加入工業明膠的傳聞尚未厘清頭緒,又傳藥用膠囊涉案。多傢廠商被曝用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的皮革下腳料做成的工業明膠以制造藥用膠囊,其中不乏國內知名上市公司(4月16日《新京報》)救人的藥品,變成瞭害人的毒物,小小的膠囊竟然暗藏如此玄機,實在令人震驚。佛教典籍中喻指人的軀體為“臭皮囊”,有戲言的成分。而我們今天吃的一些膠囊藥物卻成瞭名符其實的“臭皮囊”。藥品本來是防病治病的,如果作為藥品外衣的膠囊鉻含量超標,成瞭“毒膠囊”,“良藥”便變成瞭“致病”的毒藥。筆者認為,“毒膠囊”橫行,源於企業集體道德失守和監管失范。從報道中來看,使用工業明膠生產藥品膠囊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為瞭逃避監管部門的追究和打擊,原料供應企業明知道自己是用工業廢料生產“工業明膠”,卻強迫膠囊生產企業同自己簽訂“食用明膠”供貨合同以推脫責任,而膠囊生產企業為瞭圖便宜居然毫無異議;更為不可思議的是藥品生產企業,明知道這種工業明膠生產的膠囊,危及患者身體健康,竟然也無所顧忌地投入藥品生產使用。明膠廠、膠囊廠、藥廠,對“有毒膠囊”的來龍去脈都心知肚明,卻集體失守瞭企業的責任底線,心照不宣地開展合作,這也暴露出監管的死角和盲區。比如用廢舊皮鞋熬制工業明膠,相關的當地衛生、工商、公安等部門,是否都盡到瞭管理職責?比如鉻超標的空心膠囊已經流入瞭修正藥業這樣的大企業,當地的食藥監局等相關部門又都是如何做的事前監督與檢查?何至於相關管理與監督、檢測部門的專業設備還不如記者的采訪有效?媒體曝光問題藥品,何嘗不是在曝光行業問題監管。筆者認為,根治“毒膠囊”,一方面打破違規者處罰不力,造假成本過低的現狀;另一方面出瞭問題不能就事論事,要從根源上、體制上堵住“毒膠囊”橫行的制度漏洞。“毒膠囊”很可怕,但生產企業責任底線的迷失和監管無所作為卻更加可怕。要真正提升藥品、食品以及其他產品的安全系數,就必須加大造假者的違法成本。人們還關心的是,目前還有多少行業存在以工業明膠冒充食用膠的現象,期待監管部門給公眾一個答案。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2-04-17/140482444.html

新北新店房貸嘉義縣小型企業貸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eedge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